
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生白学宗对“一幅画面”记忆犹新。那是他2011年本科毕业赴山东考察时,在山东金乡县一个大蒜种植基地看到,三三两两的农民蹲在地上,把带皮蒜瓣儿顶端朝上一个个点在耙子搂出的深沟中。在这样纯人力的劳作方式下,播种一亩大蒜,需要4个人耗费一整天的时间。
这不禁让他想起甘肃老家,黄土地上乡亲们仍旧用同样原始的播种手段,费力却效率低下。他当即下定决心,离开工作一年的外企,研发解放农民劳动力的现代农机。
回到母校,白学宗找来同在兰州理工大学3J科创协会的搭档陈祯,成立了甘肃三集农业科发展有限公司,开始了“大蒜自动播种机”的生产研发工作。
在兰州理工大学,像白学宗一样,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创亮点,想要通过发明创造推动社会发展的学生还有很多。“韭菜收割机”“新型药材压苗机”和“管道内壁清洗机器人”等专利发明就像一张张名片,展示着这座西部工科学校的科创实力。
从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种子
大约60平方米的空间,20多张课桌环绕四周,中央的一排桌子上,摆放着不少还在制作中的机器人,这就是兰州理工大学著名的大学生创新组织——3J科创协会的实验基地。从外围看,这间位于校园中一栋小楼里的房间并不起眼。
然而在白学宗的心里,这个小屋承载了自己太多的回忆。从2006年加入3J科创协会,整整10年,他在这里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。大一偷偷溜进去加工零件,创业阶段借用场地向合作企业展出实验成果,作为“创客”代表向学弟学妹分享科创经验……这间屋子就像一个老朋友,见证着自己的成长。
摆放在科创基地的“大蒜播种机”,耗费了白学宗整整两年的精力。而在兰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吴爱梅的眼中,这件作品“更像是3J协会、3J人科创精神的凝聚”。
为了切实解决传统种植的难题,白学宗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考察。在山东金乡、聊城,河南新乡等地的大蒜种植基地,他与农民促膝长谈,了解最真实的需求;他甚至跑回老家,自己亲自体验种植大蒜。走过万千田垄,几百斤试钟蒜籽告罄后,一个1.3米宽的小型自动化播种机械在他脑海中浮现。
“必须节省人力,减轻劳动强度。”白学宗将这个核心诉求化解为单粒取种、掉头、点种、自动覆膜四个步骤。通过针扎取籽、双层栅栏筛选和三爪弹簧片立式点种,一颗大蒜便能稳稳立在土地之中。
在自家的田里,白学宗和常年务农的老父亲进行了数十次实验,结果证明,通过试用自己创造的设备,播种一亩大蒜仅需半个钟头。这让年迈的父亲觉得不可思议,不禁感慨“读书也能解决咱庄稼汉的大问题!”